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富阳镇朝阳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给出了生动答案,这里,一部手机就能管理千亩大棚,科技赋能正让农业更智慧、更高效,也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。
近日,富阳镇朝阳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迎来了首茬丰收。一排排整齐的蔬菜架上,翠绿的青瓜挂满枝头,长势喜人,工作人员正将成熟的青瓜采摘、分拣,一派繁忙景象。
富阳镇朝阳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负责人王国涛说:“当前青瓜的采摘周期预计为1至1个半月。采收结束后,我们将立即启动下一轮种植计划。按20亩大棚、亩产3万斤估算,一个棚的收益大概有120万至150万元。”
丰收的背后,是满满的科技力量。在这个园区里,种菜不再仅仅靠经验,更靠“指尖”。园区的大棚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一台手机就能“云上管理”多个大棚。大棚内还采用V字架无土栽培,结合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,实现精准供给,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。配套的智能通风系统则根据作物需求动态调节环境参数,确保最佳生长条件。同时,采用自动补光、余热回收等绿色能源技术,较传统温室节能30%,单位作物碳足迹降低60%,推动农业低碳化发展。
谈及园区的科技应用,王国涛介绍说:“目前我们已实现物联网管理,通过手机后台可实时查看气象站数据、水肥一体化数据以及各大棚状况。通风、灌溉等系统均可通过手机远程操控,实现了一部手机管理多个大棚的高效运营模式。”
科技赋能不仅让农业增效,也带动农民增收。目前,园区已带动百余名农民就近就业,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。现代农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更让他们成为掌握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。从“面朝黄土”到“指尖管理”,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数据种田”,富川的智慧农业之路越走越宽。目前,全县已建成3000余亩设施蔬菜大棚,引进了2家龙头企业,构建起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发展模式,为富川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



